1. EN| 1
        當前位置:
        首頁
        /
        /
        /
        試論湘贛蘇區公債發行的總量

        試論湘贛蘇區公債發行的總量

        • 分類:學術研究
        • 作者:
        • 來源:
        • 發布時間:2018-08-16
        • 訪問量:0

        【概要描述】(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陳洪模陳海洋)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大地上曾經出現過一場轟轟烈烈的蘇維埃運動,江西則是蘇維埃運動最熾烈的省分,除了以瑞金為中心的中央蘇區,還有贛東北(后改稱閩浙贛)、湘鄂贛和湘贛蘇區等。其中1931年成立的湘贛蘇區,“基本蘇區縱橫各約千里,人口近九十萬?!薄?】作為中央蘇區的屏障,這塊橫跨湘贛兩省邊界的紅色區域在當時的蘇維埃運動和土地革命戰爭中發揮過重大的作用?! 榱酥г?

        試論湘贛蘇區公債發行的總量

        【概要描述】(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陳洪模陳海洋)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大地上曾經出現過一場轟轟烈烈的蘇維埃運動,江西則是蘇維埃運動最熾烈的省分,除了以瑞金為中心的中央蘇區,還有贛東北(后改稱閩浙贛)、湘鄂贛和湘贛蘇區等。其中1931年成立的湘贛蘇區,“基本蘇區縱橫各約千里,人口近九十萬?!薄?】作為中央蘇區的屏障,這塊橫跨湘贛兩省邊界的紅色區域在當時的蘇維埃運動和土地革命戰爭中發揮過重大的作用?! 榱酥г?

        • 分類:學術研究
        • 作者:
        • 來源:
        • 發布時間:2018-08-16
        • 訪問量:0
        詳情

          (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 陳洪模 陳海洋)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大地上曾經出現過一場轟轟烈烈的蘇維埃運動,江西則是蘇維埃運動最熾烈的省分,除了以瑞金為中心的中央蘇區,還有贛東北(后改稱閩浙贛)、湘鄂贛和湘贛蘇區等。其中1931年成立的湘贛蘇區,“基本蘇區縱橫各約千里,人口近九十萬?!薄?】作為中央蘇區的屏障,這塊橫跨湘贛兩省邊界的紅色區域在當時的蘇維埃運動和土地革命戰爭中發揮過重大的作用。

          為了支援革命戰爭,湘贛蘇區的人民不僅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和熱血,而且在人力、物力、財力上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購買蘇區政府發行的公債便是一項從財政上直接支援革命的重要工作。今天我們回顧這段歷史,考察湘贛蘇區一共發行了多少次公債,它們的總量是多少,卻頗有撲朔迷離之感。本文試對此問題予以探討,以期求得一個答案。如有遺漏或不準確之處,還希望得到金融界、黨史界同仁的指教。

          一、現有資料文獻中關于湘贛蘇區發行公債的幾種說法

          筆者查閱了一些資料文獻,收集到有關湘贛蘇區公債發行情況的論述,現將有關的說法介紹如下。

          說法1:就筆者所見,有關湘贛蘇區發行公債的最早記載見于1987年出版的《江西蘇區史》。其中談到革命根據地的財政金融事業時講到:“一九三二年七月,臨時中央政府發行‘革命戰爭短期公債’(第一期)六十萬元,很快由群眾購買完畢;十一月又發行‘革命戰爭短期公債’(第二期)一百二十萬元,又超額完成八萬元;一九三三年九月,發行‘經濟建設公債’三百萬元,在三個多月時間超額完成。此外,一些根據地還單獨發行了公債,如湘贛省一九三三年十月發行了二十萬元公債,用于對外貿易、糧食調劑和創辦合作社等經濟建設開支;??????”【2】這里沒有具體講到湘贛蘇區發行公債的總額,只是提到了湘贛蘇區1933年10月發行公債的數量。不過,文章中對中央蘇區先后三次發行公債的時間和各次的發行量記載得都很清楚,對我們后面的討論將會有參考價值。

          說法2:1980年代開始,中共中央黨史資料征集委員會規劃、組織出版了一套《中國共產黨歷史資料叢書》。1990年出版了《湘贛革命根據地》一套(含上下冊)。此書上冊開篇的《綜述》中,全面、精練地介紹了湘贛革命根據地的財經工作:“稅收是湘贛蘇區財政的主要來源。省、縣蘇維埃政府根據《湘贛蘇區土地和累進稅暫行征收條例》,征收土地和商業累進稅,增加財政收入。1932年12月至1933年2月,3個月中,全省財政收入共17萬元。集資4萬元,于1932年1月15日在永新成立湘贛省工農銀行(胡湘任行長),發行鈔票并設造幣廠,鑄造銀元,先后發行兩期革命戰爭和經濟建設公債共60萬元?!薄?】這是筆者看到的最早記述湘贛蘇區公債發行總量的文章。遺憾的是最后一句話“先后發行兩期革命戰爭和經濟建設公債共60萬元”不太明確,可以理解為發行革命戰爭公債和經濟建設公債各一期,合在一起共兩期;也可以理解為發行了兩期革命戰爭公債和一期經濟建設公債。從行文來看,似以后面的說法更符合作者原意。不過這里雖然說了兩期公債的總額,卻沒有分別說清各期公債具體發行量各是多少,而是僅僅講了一個總數,使研究者難以仔細分析。

          說法3:1992年,羅開華、羅賢福主編的《湘贛革命根據地貨幣史》一書出版,其中對湘贛蘇區公債的發行做了介紹,講到:“湘贛省在中央政府批準下,向群眾發行兩期(含補發一期)公債,金額為43萬元?!薄?】書中在其他地方還談到:“一九三三年十一月,湘贛省蘇維埃政府為發展革命戰爭,應廣大群眾的要求,在發行15萬元第二期革命公債的基礎上,決定補發20萬元用于對外貿易、糧食調劑、創辦合作社經濟建設事業?!薄?】這樣按照前面所講43萬元總數來算,可知第一期公債發行了8萬元。

          說法4:1999年出版發行的《江西省志?江西金融志》應當說是一本比較權威的工具書。它對湘贛蘇區公債的發行情況做了簡明扼要的全面介紹:“湘贛蘇區 1933年省蘇維埃政府發行了3次公債:1月發行革命戰爭公債8萬元,半年還本付息,利率周年1分。國家銀行湘贛省分行除代理發行收款和還本付息外,還辦理以未到期債票抵付稅款和群眾退還債票的工作。7月發行的第二期革命戰爭公債15萬元,一年還本付息,利率周年1分;11月補發第二期革命戰爭公債20萬元,用于經濟建設,利息每元每年大洋5分,債息自1934年起分6年付給,本金自1937年起分3年償還,所收公債款由發行單位送銀行的代理金庫?!薄?】這里雖然沒有明確說出公債發行的總額,但只要按照所列出的數字稍微計算一下,便不難算出這三次公債累計發行數為43萬元。

          說法5:2002年出版的《中共江西地方史》第一卷中論述蘇區財政金融工作時,特意介紹了湘贛蘇區公債發行的情況:“在第四、五次反‘圍剿’期間,為了籌集革命戰爭經費和 經濟建設資金,克服財政困難,在完成臨時中央政府兩次發行短期革命戰爭公債和一次經濟建設公債任務的同時,各蘇區也發行過一些地方公債。如湘贛省蘇維埃政府先后4次發行省內公債47萬元??????”【7】這里明確提出湘贛蘇區發行了4次公債,但卻沒有具體談及每次的發行量,僅僅籠統地說出一個總數。

          說法6:2007年出版的《湘贛革命根據地全史》一書是介紹湘贛蘇區歷史的專著。它花了較多的篇幅談論湘贛蘇區的公債發行工作:“1932年下半年,湘贛省蘇政府在全省范圍內發行第一期公債8萬元 ,年利為1分,還本付息時間安為1933年7月1日。1933年10月18日,湘贛省經濟建設會議作出決議,決定‘全省經濟建設大會一致同意九縣查田運動大會要求省蘇政府增發二十萬元二期革命公債的建議,并要求省蘇政府迅速批準,以便迅速推銷,順利的進行經濟建設。各縣、區、鄉應立即按照中央政府印發的公債發行大綱,組織各級公債發行委員會,發動村、屋、機關、團體最熱烈的競賽,做到在全蘇大會前完成。以前領取的公債,應在十月底以前全部將現金繳到分庫’。(原注:江西省檔案館編:《湘贛革命根據地史料選編》下冊第531頁 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11月,湘贛省蘇政府公布了《發行第二期革命公債條例》,宣布發行第二期公債15萬元,年利率5厘。不久又增加20萬元,其中8萬元用于對外貿易,8萬元用于糧食調劑,4萬元幫助合作社擴大生產?!薄?】這段話錯誤不少(后面再作分析),這里實際上也間接表述了湘贛蘇區公債總數為43萬元這樣一個概念。

          二、對以上說法的分析和討論

          以上諸說法中除了說法1是僅舉一例外,其他說法都直接或間接論述了湘贛蘇區公債發行的總量。這些說法可以歸納為三種意見:說法2提到的60萬元;說法5提到的47萬元;另外三種說法介紹的43萬元。

          在此先對支持者最多的說法——43萬元作些探討。探討之前,有必要澄清說法6當中的一些含混之處。

          說法6的作者在正確介紹了湘贛蘇區第一期公債發行情況后,接著引用了一大段1933年10月18日湘贛省經濟建設會議的決議原文。但是作者沒有仔細讀透決議的文本,更沒有查閱其他相關的文獻,便得出結論:“11月,湘贛省蘇政府公布了《發行第二期革命公債條例》,宣布發行公債15萬元,年利率為5厘。不久又增發20萬元??????”這里把發行第二期公債的時間完全搞亂了。

          《江西省志?金融志》中對此第二期公債的發行次數和時間講得基本上比較清楚。早在第一期公債到期之時,即1933年7月,湘贛蘇區便開始發行第二期革命公債15萬元。之所以在7月發行,是因為第一期公債已經到了兌付時間,恰好在這時發行第二期公債,便有“發新抵舊”的意思。10月18日湘贛省經濟建設會議的決議中所講“增發二十萬元二期革命公債”,指的便是在7月份已經發行了第二期15萬元的基礎上再次發行,所以才叫“增發”,否則,就不必叫“增發”,而應當直接稱作“發行”??梢?,同樣是持有43萬元公債發行總額的看法,它們各自所提出的具體發行時間是否正確還應當仔細辨析。

          排除了說法6在發行時間上的錯誤之外,所有認為湘贛蘇區公債發行總額為43萬元的說法至少還存在一個共同的關鍵錯誤,即它們都把1933年7月份第一次發行的第二期公債總額認定為15萬元,由此得出8+15+20=43(萬元)的總數。這種說法從表面看有一定的依據,如當年發行公債時公布的條例、存世的印有發行條例的公債實物(每一枚公債券背面都印有發行條例)都可以支持這種說法。但實際上,在1933年6月準備發行第二期公債時,便印刷了20萬元,并希望完成這個目標,不過沒有公開而已。到1933年10月22日,湘贛省蘇維埃財政部發布的《增發二十萬二期革命公債發行工作大綱》就明確宣布:除正式批準增發二十萬元革命公債外,“并確定將原印發之二十萬元公債迅速完成”。之后的公開信和內部通報中等文件中便多次提出過“完成二期公債40萬元”的口號。由此可見,湘贛蘇區先后兩次發行第二期公債的總數應當是40萬元,而不是35萬元。筆者曾經對此撰文論述【9】,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通過引注查找到相關文章閱讀,此處不再贅述。

          既然湘贛蘇區第二期公債數可以確定為40萬元,那么加上第一期公債8萬元,單就這兩期公債來說,總數就是48萬元。所以前面幾種關于43萬元的說法顯然都少算了5萬元。

          說法5認為湘贛蘇區“先后4次發行省內公債47萬元”。從上面的討論可知,湘贛蘇區僅3次發行省內第一、二期公債的總數就有48萬元,由此可以肯定說法5所講的公債總數有誤。不過,說法5提到湘贛蘇區發行過4次公債,這一見解與眾不同,值得重視,可惜原文沒有詳細講清4次發行公債的具體情況。

          真實情況是湘贛蘇區確實發行過4次公債,除了上面提及的3次發行公債,筆者掌握的資料中還有第四次發行公債的記錄(若按時間順序來說,應當是第一次),在此作一介紹。

          整個土地革命時期,各個蘇區都曾經面臨財政困難造成的壓力?!盀榱丝朔斦系目嚯y,蘇維埃中央政府只好靠發行公債來彌補財政收入的不足。1932年6月,蘇維埃中央政府向中央蘇區群眾發行第一期革命戰爭公債60萬元”【10】。事實上,這60萬元公債并不僅僅是面向中央蘇區群眾發行,也拿出了一部分在其他蘇區發行。其中湘贛蘇區就承擔了部分發行任務。蘇區中央政府下發給湘贛省的一份文件中對此講得很清楚:“中央為充實革命戰爭經費起見發行六十萬元公債券,本決定在湘贛省發行十萬,后因江西福建銷數超過原定數目,又因交通不便,故分一部分給江西,現只有七萬四千元。這一運動在江西發動了廣大群眾擁護蘇維埃政府擁護紅軍和參加戰爭的熱情,你們必須做一廣大鼓動宣傳,要在群眾的熱情和擁護上,自動起來踴躍購買公債。這一筆款歸中央,應收存。交通便利時,即送中央?!薄?0】這份文件清楚地說明湘贛蘇區曾經在1932年承擔過發行七萬四千元中央蘇區第一期公債券的銷售任務,而且銷售后得到的現金也全部上交中央。至于這筆公債何時銷售完畢,何時上交,尚未見到文件記載。但從中央蘇區第一期60萬元公債順利銷完的記載來看,湘贛蘇區肯定及時完成了任務,并在規定時期內把公債款上交給了中央。

          歷史研究中有“孤證不立”的原則,為此筆者還找到了旁證。1932年12月19日中共湘贛省委給中央的報告中專門匯報經濟工作時講到:“節省運動和財政統一,反對貪污浪費等斗爭正在進行,現各機關的實行吃兩餐,不發衣服費,停發每月五角錢的零用費,節省一切辦公費,裁減公員,在這樣的節省運動下面,是收到了一些成績,各縣稅收大部征收完畢,造幣廠可造出四萬現洋。大概計算各稅收入還不能維持三個月的經費,累計稅征收后收入未添多少,公債又需償還,這一問題的徹底解決的辦法望你們很好的指示?!薄?2】請注意這一段話中講到的“公債又需償還”,應當就是指償還幾個月前代中央蘇區發行的第一期短期公債,因為這一期公債票面上的發行時間是1932年7月,期限是6個月,在12月份算來,這一期公債的償還時間就要到了,故此文件中才會講到償還公債的事情。如果指的是湘贛蘇區自己發行的公債,那么這時第一期公債還沒有正式公開發行——正式發行的時間在此后的1933年元月1日,寫這份文件時還沒有必要考慮半年之后償還的事情。

          由此我們可以作出斷語:湘贛蘇區早在發行本省第一期公債之前,就先發行了七萬四千元中央蘇區的公債。

          至于說法2所講湘贛蘇區“先后發行兩期革命戰爭和經濟建設公債共60萬元”,筆者認為,它沒有分別列出這些公債的具體的發行次數、金額,便得出一個60萬元的總數,難以令人信服。而且從第一、二期(含補發二期)公債的發行條例和相關文獻來看,也沒有支持這種說法的依據。

          三、結論

          綜上所述,可以簡要作出如下結論:

          湘贛蘇區先后發行過4次公債。第一次發行中央蘇區革命戰爭短期公債(第一期)七萬四千元,時間在1932年9月后,11月前。第二次發行湘贛蘇區短期革命公債8萬元,文件規定的發行日期是1933年元月1日,實際日期要早一些。第三次是1933年7月1日發行第二期革命戰爭公債,公開的發行數是15萬元,實際印了20萬元;第四次是1933年11月增發第二期革命公債20萬元,同時要求將上次多印的5萬元也一并發行,這樣二期公債的總數便是40萬元。將4次發行公債的數目匯總累計,便可以得出湘贛蘇區發行公債的總額:55萬4千元。

          為了清楚反映對湘贛蘇區公債發行情況的各種說法和本文意見,現將有關情況列表于后(見附表),供讀者查閱。需要說明的是,表中介紹本人觀點時,公債的名稱綜合了公債券上印刷的名稱和公債發行條例上宣布的名稱,而本文前面敘述討論時為了行文簡潔,用的僅僅是簡稱。

          湘贛蘇區除了這4次發行公債之外,是否還發行過公債?至少從筆者所接觸的資料檔案中還沒有發現有關的記載。因此在沒有確鑿的證據出現之前,筆者認為湘贛蘇區4次共發行了55萬4千元公債是一個經得起檢驗的結論。

          偏僻、貧窮的湘贛蘇區是一個人口近90萬的地區。在短短兩年不到的時間(1932.9-1934.6)內,這里的群眾踴躍購買了55萬元多元的蘇區公債,人均超過0.6元現洋,考慮到當時的物價和消費水平,應當說這是一件難能可貴的大事。蘇區人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支援革命戰爭,支援紅軍。他們為中國革命作出的巨大貢獻,應當被后人永遠銘記。

          2009年10月31日完稿

          2009年12月15日修改

          引注:

          【1】 湖南省財政廳編:《湘贛革命根據地財政經濟史料摘編?大事記》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6年7月第一版 第667頁

          【2】 夏道漢 陳立明著《江西蘇區史》 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一版 第299頁

          【3】 《湘贛革命根據地》黨史資料征集協作小組編:《中國共產黨歷史資料叢書?湘贛革命根據地》(上)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90年第一版 第11頁

          【4】 羅開華 羅賢福主編:《湘贛革命根據地貨幣史》 中國金融出版社1992年6月第一版 第92頁

          【5】 同上,第111-112頁。

          【6】 《江西金融志》編委會:《江西省志?江西金融志?蘇區金融》黃山書社出版發行 199年11月第一版 第458頁

          【7】 中共江西省委黨史研究室著:《中共江西地方史》第一卷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2年10月第一版 第366頁

          【8】 陳鋼 黃惠運 歐陽小華著:《湘贛革命根據地全史》 江西出版集團 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 第207頁

          【9】 陳洪模:《談湘贛蘇區第二期革命公債發行量》 《南方文物》2005年第4 期第109-110頁

          【10】 余伯流 凌步機:《中央蘇區史?中央蘇區的經濟建設》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1年9月第一版 第719頁

          【11】 《中央對湘贛省蘇維埃政府的指示》(1932年9月13日)原載《紅色中華》第33期 同【3】第380-381頁

          【12】 中共湘贛省委工作報告(1932年12月19日)江西省檔案館編:《湘贛革命根據地史料選編》下冊 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版第155頁

          參考文獻:

          陳洪模:《談湘贛蘇區第一期革命戰爭公債發行及相關的一些情況》 江西省錢幣學會主辦《錢幣研究》(內刊)2006年第2期

          陳洪模:《談湘贛蘇區第二期革命戰爭公債的發行及相關情況》江西省錢幣學會主辦《錢幣研究》(內刊)2009年第1期

          (作者單位: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 郵政編碼:330009)

        掃二維碼用手機看

        推薦資訊

        Copyright 2021 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 All Rights Reserved | 八一館微博
        贛ICP備15007421號 網站建設:中企動力  南昌

        中國文明網  |  江西文明網  |  南昌文明網  |  江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數字展館

        A片大全在线观看网站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