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詢熱線
在軍旗升起的地方 聆聽黨的故事③:在廢墟中意外發現的一面黨旗
【1927年10月15日,中共南方局、廣東省委聯席會議通過《中共廣東省委第十四號通告:最近工作綱領》,明確指出:“廢除國民革命軍的名義,改稱工農革命軍,廢除青天白日旗,改用紅旗,以斧、鐮為標志?!边@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機關第一次作出關于黨的旗幟的正式決定。從此,用“紅旗,以斧、鐮為標志”的中共黨旗圖案式樣,基本框定了黨旗的輪廓和構成要素?!?/p>
20世紀70年代
海豐縣公平公社成員在拆除一座神廟時
在建筑廢墟中意外發現了一面黨旗
這是一面怎樣的旗幟?
背后有什么故事?
在廢墟中意外發現的一面黨旗來自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
00:0002:57
這面旗幟為長方形,絨布質地。旗面以紅布為底,中間縫以白布的五星和斧頭、鐮刀的圖案。旗幟收藏于廣東省海豐縣博物館,為國家一級文物。這面珍貴的旗幟,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共海豐縣第二區委使用的黨旗。這是一面滲透著彭湃等中共早期領導人為追求真理和民族希望的熱血,凝聚著海陸豐革命根據地黨心民心的旗幟,更是海豐早期黨組織和農民運動的佐證。
圖為1927年中共海豐縣第二區委使用過的黨旗
1921年7月,我黨早期著名農民運動領袖彭湃在海豐縣城成立社會主義研究社和勞動者同情會,傳播馬克思主義。1925年2月,隨軍東征的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周恩來到達海豐,協助建立中共海豐支部。此后,中共海豐支部不斷發展壯大,基層組織進一步健全。1927年11月至1938年1月,海豐縣黨員多達2.5萬余人。
圖為彭湃(1896.10-1929.8)
在彭湃的領導下,海豐縣建立了最有戰斗力的農民自衛武裝,在全國較早掀起大規模農民運動,建立區、鄉農民協會組織;開始創建革命根據地,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縣級蘇維埃政權;同時,在建立中共黨校,開辦革命根據地勞動銀行等方面都做了嘗試,開展了一系列轟轟烈烈的革命運動。
這面黨旗迄今已有94載,飽經歲月洗禮,旗面已殘缺不全,也早已褪去原有鮮紅的色澤。但這面旗幟所鑄就的奮斗精神,將永駐人民心中,日久彌堅,永不褪色,在歲月的長河中愈加鮮艷。
Copyright 2021 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 All Rights Reserved | 八一館微博
贛ICP備15007421號 網站建設:中企動力 南昌
中國文明網 | 江西文明網 | 南昌文明網 | 江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數字展館